}

【行业动态】卫计委最新统计公报,晒晒“十二五”医改成绩

2016-07-22 admin

“十二五”医改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10万以下。

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30%以下

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2008年的40.42%降到2015年的29.97%,实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30%以下”的目标。

卫生总费用总体得到控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加快,卫生总费用包括个人卫生增长是普遍趋势,但纵观这几年的数据,总的来说卫生总费用得到控制。201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40587.7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2533.0亿元(占30.88%),社会卫生支出15890.7亿元(占39.15%),个人卫生支出12164.0亿元(占29.97%)。人均卫生总费用295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0%。

过去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迅速,2009年达20.81%,但到2013年下降到9.50%,2014年继续保持较低增速,低于近10年和1978年以来的平均增速。这表明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控制。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增长趋势与卫生总费用基本一致,从2012年的11.40%下降到2013年的8.68%,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4.39%。

“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住院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从2008年的32.26%下降到2014年的26.31%。城市医院每门急诊人次平均收费中,药品费占比从2008年的52.98%降到2014年的49.73%,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中药品费用占比由42.85%降至37.89%;县级医院药品费用占每门急诊人次平均收费比重由2008年的49.01%降到2014年的44.15%,药品费用占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比重从45.30%降至38.14%。这说明控制药品费用的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4年的8.9‰下降到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由21.7/10万下降到20.1/10万,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

十二五以来,政府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2015年居民年均就诊5.6次,年住院率15.3%,比2008年居民平均就诊2.7次的服务效率明显增加。

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7.8万个增长到2015年的98.4万个,医疗基础设施数量明显增加,卫生资源不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效运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其中:医院数量由2008年的19712个增长到2015年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2008年的244872个增长到2015年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长到31927个。

基层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一直是新一轮医改的着力点。数据显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呈递增趋势,从2009年的88.22万个增至2015年的92.08万个,诊疗人次也从33.9亿人次上升到43.4亿人次。2010年~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以6.5%的速度递增。

基层还启动了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试点,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生17.3万人,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1万名;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80%的居民15分钟能够达到最近的医疗点。7年来,通过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利机制逐渐破除,收入结构逐步优化,财政补助性收入的占比由2011年的35.91%提高至2014年的41.3%;医保(含新农合)基金对基层机构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回落。

尽管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大提升,但居民就医流向仍然没有明显改善,病人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医院门诊量增速快于基层门诊量。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56.4%,比上年减少1.0个百分点;医院门诊量占比40.0%,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其中三级医院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19.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需加快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模式。

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数量、床位数量、人员队伍都在不断扩大,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积极引导、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2015年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52.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格局发生变化,非公医疗机构诊疗量已占到全国门诊总量的22.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

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一是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1人、注册护士2.36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1张,分别比去年增加0.09人、0.16人、0.28张。二是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科及以上占30.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1年3.81张增加到2015年5.11张。

首批4个试点省份进展顺利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格局调整更加复杂,体制机制性矛盾日益凸显,改革的联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推动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为此,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决定,2015年起,在江苏、安徽、福建、青海四省开展综合医改试点。

江苏新农合管办分开破解农民异地就医难题,城乡医保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人均筹资从2010年的190元增至516元,其中政府补助从不低于120元增加到不低于380元。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超76%。农村20类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救治15.7万例、补偿15.9亿元,大病保险补偿25万人次、7.5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发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资金16.8亿元,惠及137.26万人。

安徽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药品耗材带量采购等重点改革领域主动出击,全省100所城市公立医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带量采购药品耗材“三同步”,城市大医院同步实施限时限号。

福建以“三医联动”为抓手,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切入点,有效挤压药价水分,全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加快医保整合进程,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初步达到了财政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收入不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的改革预期。

青海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经费补偿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和信息化建设等十项改革任务。(米内网 朱莉莉)